原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这描述了一个病程已经持续六七天的患者,其脉象表现为迟而浮弱,这通常意味着正气不足,邪气虽有所衰退但仍未完全消除。恶风寒说明患者仍有外感风寒之邪,而手足温则表明阳气尚未衰微,病情尚有转机。
然而,“医二三下之”,即医生多次使用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不恰当的。因为患者的脉象浮弱,说明正气已虚,不宜再行攻下,否则会导致正气进一步受损。
“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这些症状的出现,正是由于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导致邪气内陷,少阳经气不利,脾胃功能受损。不能食是脾胃功能减退的表现;胁下满痛是少阳经气郁滞所致;面目及身黄则是由于湿热内蕴,胆汁外溢;颈项强可能是邪气上犯太阳经所致;小便难则是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
对于这样的病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虽然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常用方剂,但在此情况下使用却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因为患者此时正气已虚,且兼有湿热内蕴,直接使用柴胡汤可能会使邪气更加内陷,导致下焦症状加重,如下重(即肛门部有下坠感)。
再者,“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如果患者原本就有口渴饮水而呕吐的症状,说明其体内湿热较重,且胃气已伤,此时使用柴胡汤是不适宜的。因为柴胡汤中的药物多属辛散之品,可能会进一步损伤胃气,加重呕吐症状。
“食谷者哕”。如果患者此时勉强进食,可能会因为脾胃功能受损而出现呃逆(即打嗝)的症状。这是因为脾胃无法运化水谷,导致气机逆乱所致。
原文: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对于伤寒病的描述和治疗方法,总是充满了智慧和精准。正是对小柴胡汤适用症候的生动阐述。
“伤寒四五日”,指的是伤寒病已经发病四五天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病情往往已经不再是单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