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不再嚷嚷着拜师后,气氛又变得活跃了起来。
众人开始重新交流起两个时空的美食文化。
有一说一,苏轼、苏辙虽然年少,但是这古汉语文化水平能甩程宇几条街不止,有些时候程宇不得不叫停二人文绉绉的行为,让他们说得直白一些。
脸上虽然没什么表情,但程宇内心:以后是得在在学习古史的时间里要抽调一部分来学习古文了。
苏轼不再执着于拜师后,很快注意到了大堂的一面墙上挂着的一幅诗贴。
那诗帖装裱精美,纸张泛黄,透着岁月的沧桑。
苏轼踱步上前,目光瞬间被诗帖上的字迹吸引。
他微微眯起眼睛,口中轻声念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他不由高声赞叹道:“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好诗,好字!”
苏辙也好奇地跟了过来,看到诗帖后,不禁轻声问道:“兄长,这字迹……为何如此眼熟?”
嗯?
苏轼听到弟弟苏辙的话,心中不由一动。
哎,你还别说,这确实挺眼熟的。
苏轼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凑近诗帖,仔细端详着上面的每一个字,像是要把它们看穿一般。
直到看到最后的落笔印章:
“苏轼”二字赫然在目,
苏轼的瞳孔猛地一缩,整个人如遭雷击,僵立在原地。
他的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起来,缓缓抬起,指向那印章,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与不可置信:
“子由,你看这印章……这是我的印章啊!可我何时写过这首诗,我竟毫无印象。”
苏辙凑近一瞧,眼中满是震惊和疑惑之色,一会儿看看苏轼,一会儿看向诗帖:
“兄长,这……这怎么可能?”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此诗帖写得如此苍凉多情,怎么会是兄长所写?”
就差没怀疑是和苏轼同名的人写的了。
苏轼的眉头紧紧皱起,脸上写满了困惑与思索。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诗帖,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