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卜者的想法,陈胜吴广成功将九百人中的大多数人拉拢到了起义的秘密队伍中。
决定起义的前一天深夜,陈胜彻夜未眠。
遂起,来到了驻地外侧的丘陵上,仰望着天上的繁星,就像——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一样。
吴广亦未寝,紧随陈胜身后,来到了丘陵上。
两人来到高处躺下,望着星星,许久都没有说话。
“陈胜啊,明天就是约定起义的时刻,你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吴广突然出声,声音在夜风里微微发颤。
陈胜嘴里叼着一颗不知名的野草,青涩的汁液在舌尖泛开——是苦的。
“我娘葬身火海那晚,我在灰堆里找到这个。”陈胜不答,只是解下腰间葛布包袱,层层揭开后,露出一根羽毛。
吴广盯着那截羽毛,有点眼熟。
他突然意识到,这个以“鸿鹄之志”出名的男人,或许从十二岁起就等着这一天。
“记得闹市里的渔家王老汉么?”陈胜突然说,“他总把最肥的鱼留给税吏。”
吴广点头。
那个驼背老头见到秦吏就点头哈腰的模样,任谁都忘不掉。
“昨儿夜里,他往我袖子里塞了把匕首。”
“说是他儿子修骊山陵时用的。”
吴广抿了抿嘴,“我们真的要这么快起义吗,其实我觉得还可以再准备准备”。
吴广的话还没说完,远处营地碰巧传来咳嗽声,吓得他双手微抖,抓住了一把野草。
“怕了?”陈胜忽然问。
“放屁!”吴广条件反射地反驳,声音却虚浮得像晨雾。
他颓然松开野草,“是有点。”
“知道我怎么看那九百人?”陈胜突然直起身子,指向营地零星的火光。
“他们不是九百个待宰的牲口,而是九百捆被榨干的柴禾。”
手指突然收拢成拳,“只缺一颗火星。”
这句话像块热炭烙在吴广脊梁上。
他想起那个发现帛书的小戍卒——孩子捧着绸布的手抖得像筛糠,眼睛却亮得吓人。
“可要是火星不够旺”
“所以要有篝火狐鸣。”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