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中艰难前行,不知何时就会被那汹涌的暗流所吞没。
张择端站起身来,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依旧人来人往的街道,心中却明白,这样的热闹或许维持不了多久了。他想起了那些在朝堂上为了家国命运殚精竭虑的大臣们,想起了那些还在努力维持生计、对未来充满迷茫的百姓们,也想起了自己作为一个画师,虽不能披甲上阵,却能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这一切的责任。
此后的日子里,张择端愈发频繁地出门,他不再只是关注那些繁华的场景,而是留意着城中每一处细微的变化。他看到了守城的士兵们神情变得越发严肃,看到了街头的乞丐数量逐渐增多,看到了一些店铺因为生意萧条而无奈关门。他将这一切都默默地记在心里,回到画室后,又一点一点地融入到《清明上河图》中。
有一回,他看到一位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口哭泣,身边围着几个年幼的孩子,眼神中满是无助。原来,她的儿子被征去当兵,至今生死未卜,家中没了顶梁柱,生活陷入了绝境。张择端心中一阵酸楚,他赶忙上前安慰了几句,随后回到画室,在画卷的一个角落里,画下了相似的场景。那老妇人佝偻的背影、孩子们懵懂又害怕的眼神,都跃然纸上,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百姓们在这场危机中所遭受的苦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明上河图》上的变化越来越多,它不再是单纯展现汴京的歌舞升平,而是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整个北宋末年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达官贵人依旧在酒楼花天酒地,对城外的危机置若罔闻;也有普通百姓为了一口吃食、一处安身之所而苦苦挣扎。既有文人墨客还在吟诗作画,试图用笔墨留住这最后的繁华;也有工匠们日夜赶制兵器,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张择端知道,自己这样的改动,或许会让一些人不满,毕竟人们总是更愿意看到美好的事物,而不愿直面这残酷的现实。但他坚信,真正的历史就是有血有肉、有欢笑也有泪水的,这幅画如果要成为一部史记,就不能回避这些让人痛心却又真实存在的画面。
在不断完善画卷的过程中,张择端也遇到了不少阻碍。有人劝他,何必如此执着,画些让人开心的东西多好,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博得达官贵人的欢心;也有人质疑他,觉得他是在故意抹黑汴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