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有些吃不消了。有一回,他在连续几日顶着烈日在城中各处奔波后,回到家便发起了高烧,整个人虚弱地躺在床上,连画笔都拿不稳了。可即便如此,他心里惦记的还是那幅尚未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只要稍有好转,便又会强撑着身子,坐在桌前继续整理素材、构思画面。
在这期间,也不乏一些朋友前来劝他,说蔡京那边虎视眈眈,他何必如此执着,不如先放下创作,避避风头再说。可张择端却摇摇头,坚定地说道:“我这一生,别的或许没什么可执着的,但这绘画,是我打心底热爱的事儿,《清明上河图》更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完成的作品,若因畏惧权势就放弃,那我这辈子都不会心安的。”
朋友们见他如此坚决,也只能无奈地叹口气,在一旁默默地支持他,有时还会帮他去城中收集一些他遗漏的素材,或是帮他打听一些关于汴京的奇闻轶事,好让他能更好地丰富画作的内容。
日子就这样在张择端的忙碌与坚持中一天天过去,他的《清明上河图》也在一点点地从构思走向现实。那画纸上的线条,仿佛有了生命一般,逐渐勾勒出汴京的轮廓,而那繁华的景象,也正透过张择端的笔触,缓缓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的道路上,等待着最终惊艳世人的那一刻。
张择端依旧每天早出晚归,怀揣着对绘画的热爱与对梦想的执着,穿梭在汴京的大街小巷,不断地观察、记录、修改、完善,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而他也愿意为之付出所有的心血与精力,哪怕前方还有诸多艰难险阻,他也毫不退缩,只因那心中的画卷,已然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已经初见雏形,那虹桥上的热闹、御街的繁华、汴河两岸的生机,都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画卷上呈现了出来。虽然还只是一些局部的画面,但已经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幅作品的宏大与精妙。
张择端时常会把自己近期完成的部分拿给赵乙老者看,赵乙每次都会认真地端详,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有时候,他会指出某个小人物的神态还不够自然,应该再去观察一下市井中类似的人物;有时候,他又会建议张择端在某个场景中增加一些细节,比如街边的一个招牌、树上的一只小鸟,这样能让画面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