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清明上河图史记 > 第四集创作之始(5/6)
真实。

    张择端对赵乙的建议总是虚心接受,然后再次背起画具,去城中寻找灵感,完善自己的画作。他深知,一幅好的作品,需要经过千锤百炼,容不得半点马虎,而赵乙老者的这些宝贵意见,就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他创作的道路,让他能朝着心中那完美的《清明上河图》一步步迈进。

    有一次,张择端为了画好一个街边茶馆里众人喝茶聊天的场景,连续几日都守在那家茶馆门口,观察不同时辰、不同身份的人喝茶时的姿势、表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茶馆的老板见他如此执着,好奇地问他缘由,张择端便将自己正在创作《清明上河图》的事情告诉了老板。老板听后,大为赞叹,不仅允许他在茶馆内随意观察,还主动给他讲起了茶馆里发生过的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又为张择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

    就这样,在张择端的不懈努力以及众多热心人的帮助下,《清明上河图》的创作稳步推进着。画卷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细节也越来越精致,仿佛一幅北宋汴京的生活长卷正在缓缓展开,等待着世人揭开它神秘而又迷人的面纱。

    然而,随着画作的逐渐成形,张择端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将这么多分散的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让观画之人在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顺着汴京的街道和河道自然游览的感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择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走访与思考。他沿着汴河,从郊外一直走到城内,仔细观察着河水的流向、两岸建筑的分布以及人们的活动轨迹,试图从中找到一种内在的逻辑和韵律,来串联起整个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汴河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汴京的各个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河上的船只往来穿梭,不仅承载着货物,也传递着人们的交流与往来。于是,他决定以汴河为主线,将那些不同的场景按照其在汴河两岸的位置依次排列,通过人物、船只以及道路的衔接,让整个画卷呈现出一种流畅而自然的节奏感。

    当张择端把这个想法告诉赵乙老者时,赵乙连连点头称赞,说道:“公子此法甚妙啊!这汴河本就是汴京的命脉所在,以它为主线,既能体现出城市的繁华依托于这水上交通,又能让画卷有了灵魂,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