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呢。”另一位画师附和道。
确实如此,在汴京的大街小巷,许多画师的画坊里都出现了模仿《清明上河图》风格的作品。有的画师专门去汴河边,一坐就是一整天,仔细观察着船只和岸边人们的一举一动,只为能在自己模仿的画作里把那种生活气息展现得更浓郁些;有的画师则穿梭在城里的各个角落,记录下不同店铺的模样、招牌样式,力求让自己笔下的街道和《清明上河图》里一样热闹逼真。
在城南的一个画坊中,年轻的画师小李正全神贯注地对着一幅刚起了初稿的画进行添补。他的桌上摆放着一本自己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副本,虽只是副本,却也被他翻看得有些破旧了。小李先是用极细的毛笔勾勒出街道上房屋的轮廓,那线条虽没有张择端那般流畅自然,却也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接着开始描绘屋前的人物,一个孩童正拿着一串糖葫芦,脸上满是甜蜜的笑容,他仔细地刻画着孩童的表情,回想着自己在街上看到的那些孩子的模样。画坊的老板路过,看了看小李的画,笑着说:“你这画啊,有几分那《清明上河图》的影子了,不过还得多练练,那神韵可得慢慢琢磨。”小李听了,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却又更加坚定了要把这风格学好的决心。
而在汴京的学府之中,《清明上河图》也成为了学子们课余谈论的热门话题。一群学子围坐在学堂的角落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对这幅画的见解。
“我觉得这画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描绘了汴京的繁华,更是通过这繁华展现出了我大宋的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啊。”一位面容清秀的学子说道。
“没错,从那画上各行各业的人都能看出,咱们汴京的商业是多么发达,这背后可都是朝廷治理有方啊。”另一位学子紧接着说道。
老师们也开始将《清明上河图》引入到教学之中,让学子们通过欣赏这幅画,去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商业发展以及民俗风情。在文学课上,先生会让学子们根据《清明上河图》上的场景进行诗词创作,于是便有了许多描绘汴京市井生活、赞颂太平盛世的优美诗篇诞生;在绘画课上,更是直接以《清明上河图》为范本,教导学子们如何布局画面,如何让人物和景物相得益彰,如何用笔墨展现出生活的韵味。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