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清明上河图史记 > 第39 集文化的传承(3/4)
堆瓦砾下,他们找到了几本被烧得边缘焦黑的古书,虽然残缺不全,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张逸云如获至宝,轻轻吹去书上的灰尘,喃喃道:“只要还能留存下这些文字,就还有希望啊。”

    收集来的文物和书籍越来越多,他们又面临着如何妥善保存的问题。他们把自己住的地方腾出了一间屋子,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宝贝。张逸云找来一些干燥的木板,做成简易的书架,将书籍一本本摆放整齐;对于那些书画,则用布仔细地包裹好,放在干燥的箱子里,还在箱子里放上了一些驱虫的草药。

    林婉儿还教孩子们要爱护这些文物,告诉他们这些东西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也都似懂非懂地点着头,他们知道这些都是先生们辛苦找来的,无比珍贵。

    日子就这样在忙碌中一天天过去,学堂里的孩子们也渐渐有了模样。有的孩子写字越来越工整,能帮着家里写信给远方的亲人了;有的孩子画画很有天赋,画出的作品让张逸云和林婉儿都赞不绝口;还有的孩子通过读书,明白了许多道理,变得更加懂事有礼貌。

    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张逸云和林婉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们深知,这些孩子就是北宋未来的希望,只要文化的火种能在他们心中种下,日后必能长成参天大树,为这片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带来繁荣与安宁。

    然而,他们的举动也并非一帆风顺。战争随时可能再次席卷而来,物资的匮乏也让办学堂和保存文物变得越发艰难。有时候,连笔墨纸砚都很难凑齐,孩子们只能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食物也时常短缺,张逸云和林婉儿常常饿着肚子,却把仅有的干粮分给孩子们。

    而且,还有一些人不理解他们的行为,觉得在这战乱的时候,保命才是最重要的,学那些读书写字、保护什么文物根本没什么用。有个村民就曾对张逸云说:“张先生啊,现在兵荒马乱的,你教孩子们这些,还不如教教他们怎么打仗呢,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天。”张逸云却笑着回答:“兄台,打仗固然重要,可若没了文化,咱们打了胜仗又能如何呢?这文化可是咱们的根呀,没了根,这国家就没了魂呐。”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质疑,张逸云和林婉儿却从未想过放弃。他们依旧每天早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