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里停滞。”他对技术负责人冷静下达命令,“启动自动中断反馈机制。每一条来自秩序节点的行为数据,必须经过澜井二级预测引擎审核后,才可进入主干链。”
“这会被发现。”对方迟疑,“她一旦追踪路径——”
“她已经发现了。”纪亦舟不以为意,“但发现不等于能阻止。”
“她是人,而澜井,是系统。”
与此同时,苏婉并未着急反击。
她没有直接在技术上展开回击,而是调出了“共鸣系统”的情绪反馈层级,开始分析信任感知出现停滞的人心波动路径。
“这是你最轻视的部分。”
“人不是数据,人有迟疑、犹豫、从众心理。”她喃喃,“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会在真正看到‘诚意’之后,做出最不理性的选择。”
她点开【信任传导曲线异常分析】系统模块,选中20个回馈延迟用户进行个体行为轨迹抽样。
结果发现,在这些用户中,有超过65在过去48小时中,遭遇了金融平台推送的“系统优化提示”:
“我们推荐您接入更智能的澜井算法服务,以便快速识别风险。”
——不是拒绝秩序节点,是被替代为更‘顺畅’的系统。
她笑了,带着一丝近乎冷峻的讽刺。
“你在用ai设计用户选择,以为他们是在‘自由投票’。”
“可他们只是,被你洗了路径。”
她点开“反向信任冲击”系统模块。
这是“无人知晓的空间”内部一个从未对外开启的实验性机制:
通过“信任路径纠错算法”,在数据层强制生成一个“信任反证快照”,自动推送至用户面前,展示他在“选择澜井”的前一刻,原本真实的选择意向轨迹。
——等于告诉他们:你以为你选了澜井,其实你被引导了。
这是“打破系统幻觉”的最后武器。
“启动干扰回滚反馈。”
【确认:将在下一阶段用户触发操作时,激活“决策回溯弹窗”】
“是时候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自由地选择’。”
另一边,顾铭正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