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不甘。
下午两点半,系统邀请他参加“节点答疑直播”。
这是觉醒空间新增的互动模块:提案人进入直播界面,系统随机抽取参与者,提问或提出反例,现场交锋。
弹幕瞬间涌入,“你来啦”和“等等等,我先骂完”交织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场面。
第一个进入语音的,是一位女性声音,语调稳重而锋利:
“你是否认为‘多数人选择’的结果,可能在关键时刻落后于‘机器最优解’?”
祁峥冷静:“是。”
“那你认不认为,那些愿意等待、愿意在系统里保留更多决策余地的人,是在拖慢人类进步?”
祁峥皱眉:“我不认为他们在‘拖慢’,我认为他们在‘错位’。某些事务层级,不该要求群体投入全部判断力。”
“比如跨区域能源调配?比如超高频医疗算法介入?你要所有人来投票决定‘氧气送进哪个病房’?”
“我提的,是系统架构分层,不是政治体制代换。”
对方没有继续,系统自动转接第二位提问者。
这一次,是一个十三岁的学生账号:
“你说的系统,会不会又不让我们‘打回去’?”
祁峥顿了顿,忽然笑了。
“不会。”
“它必须保留反写机制。必须接受被挑战。”
“否则它不配在这个空间存在。”
他这一句,不疾不徐,却引发了第二波留言涌动:
【 至少他比当年澜井的人诚实】
【 如果他写的系统能被踢、能被回滚,我会支持试运行】
【 要让系统知道自己不是主角】
祁峥望着屏幕,长出一口气。
他终于看懂了这片空间真正的秩序:
不是没有主控者,而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次性的主控者,但必须接受“下台”。
每一个规则都像一颗漂浮的光球,在逻辑与情绪之间缓慢地选择方向。没有人是永远的标准,但每个人都有权说出自己的不满。
系统弹出提示:
【合议体即将发出初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