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日,杭城的寒风裹着钱塘江的湿气扑进马云的办公室。斑驳的墙皮簌簌掉落,六台二手电脑挤在破旧的办公桌前,显示屏的蓝光映照着团队成员疲惫却兴奋的脸庞。电话突然响起,马云一把抓起听筒,沈知意清亮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马老师,1000万投资已经到账,中国黄页可以大干一场了!”
握着电话的手微微发颤,马云望向墙上歪歪扭扭贴着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标语,三年前在西湖畔与沈知意彻夜长谈的画面涌入脑海。那时他刚辞去大学教师工作,带着仅有的七名员工,在杭州的街巷里挨家挨户推销“上网黄页”概念,却常被当成骗子赶出门。如今,这笔关键的投资如同寒冬里的炭火,让他眼眶发热:“知意,谢谢你信我。”
资金到位的消息迅速在杭城商界传开。马云带着团队搬进新租的写字楼,玻璃幕墙上“中国黄页”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特意将沈知意的照片与马化腾、刘强东的来信裱在会议室,对着员工们激昂陈词:“我们不是孤军奋战!北京的星宁工作室、深圳的oicq、还有京东,都在为改变商业生态而战!”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当时国内互联网尚未普及,许多企业连电脑都没有,更别提“上网展示产品”的超前理念。马云亲自带队跑遍杭州大大小小的企业,带着笨重的投影仪,在工厂车间、饭店后厨演示网页制作。有次为了说服一家丝绸厂,他连续七天蹲守在厂区门口,终于用星宁工作室改造老字号的案例打动了厂长:“您看,传统手艺结合互联网,能卖到全世界!”
沈知意通过星宁的渠道,为中国黄页牵线搭桥。她安排陈昊团队远程协助优化网站架构,让网页加载速度提升三倍;林悦设计的新logo融入水墨元素,既保留中国韵味,又充满科技感。更重要的是,星宁在全国高校的影响力,为中国黄页带来了第一批年轻用户——清华、北大的学生们自发在校园bbs宣传,将网站推向更多人的视野。
1994年平安夜,马云在办公室接到沈知意的越洋电话。听筒里传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嘈杂声,沈知意正在参加国际互联网峰会:“马老师,这边的投资人对你的模式很感兴趣!”她压低声音,“但他们担心盈利周期太长。”马云望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