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中心和智能物流枢纽。”
台下的村民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周奶奶拉着沈知意的手,眼里闪着泪花:“闺女,以前总觉得老了没用,现在靠着光伏板,我也能给孙子攒学费了!”她的智能手表适时弹出孙子发来的视频,画面里孩子在新建成的智慧教室里,戴着vr设备学习太空知识。
这场乡村振兴的变革,还催生了全新的职业形态。返乡青年们组建了“光伏运维队”,驾驶着无人机定期巡检光伏板;留守妇女通过星宁的直播培训,成为推销湘城特产的“乡村网红”;就连村里的老匠人也重操旧业,用智能设备制作出兼具传统工艺与科技元素的文创产品。
夜幕降临,湘城的乡村在光伏板的蓝光中静谧而璀璨。在李家村的村史馆,全息投影展示着村庄的变迁:从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到如今人人有养老金、户户享科技红利的幸福家园。智能留言墙上,一位小学生用稚嫩的笔迹写道:“等我长大了,也要像沈阿姨一样,让更多地方变得像我们村一样好!”
沈知意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光伏板阵列。这些蓝色的“科技梯田”不仅是清洁能源的来源,更是希望的象征。她的智能手表收到新消息:国家发改委将湘城模式列为“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计划在全国推广。“这只是开始。”她对着夜空轻声说,“当科技真正扎根乡土,每一寸土地都能生长出无限可能。”
此时,青山村的智能广播再次响起,播放着村民自编的山歌:“光伏板子蓝汪汪,照得日子亮堂堂。感谢好政策,幸福万年长!”歌声乘着春风,飘向湘城的每一个角落,也飘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