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展示着实验室数据,“用低温冻干技术保留槟榔的药用价值,产品已通过欧盟有机认证。”
项目推进的消息如磁石般吸引着各方资源。三天内,27家湘城配套企业申请入驻园区;清北校友会发来合作意向,愿为巴东提供科研转化支持;甚至隔壁省的投资商组团考察,直言“不想错过下一个湘城”。陈行甲在动员大会上举起智能平板:“各位,巴东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我们要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随着工程如火如荼展开,巴东县的街头巷尾焕发新生。智能公交系统上线,无人驾驶班车往返于工地与城区;夜市摊位统一换上智能收款设备,有机蔬菜烧烤成为新宠;就连县中学的物理课,都在用星宁捐赠的量子力学教具授课。一位老教师在家长群感慨:“我教书四十年,第一次看到黑板能自动生成解题步骤。”
沈知意的智能手表持续接收着项目进展:第30天,光伏板覆盖整个厂区屋顶;第45天,首栋厂房完成封顶;第60天,人才公寓开始预售,首日认购率超90。而在湘城,星达电子的工程师们正加急研发适配巴东项目的智能管理系统,确保千里之外的工厂也能实现“黑灯生产”。
六个月后的剪彩仪式上,巴东县的变化令所有人惊叹。曾经荒芜的野三关镇,如今矗立着银蓝色的智能建筑群,无人机群在空中拼出“巴东新篇”的字样。沈知意将象征运营权的量子密钥交给陈行甲:“这不是终点,而是。”她指向远处正在规划的科技新城,“湘城经验的复制,将让更多县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
当晚,巴东县的智能路灯亮起,照亮通往未来的道路。在有机蔬菜食品公司的监控中心,大屏幕上跳动的生产数据与湘城的总部实时联动;人才公寓的露台上,新落户的工程师们举杯庆祝;而陈行甲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下一个五年规划——目标直指千亿产值。这座曾因腐败蒙尘的县城,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