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盟的返校,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校园的小径上,他却因未吃午饭而匆忙购买食物,边赶路边进食,这一幕,成了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薛盟的匆忙,不仅是时间上的紧迫,更是其内心对自我学习节奏的坚持与外界集体秩序之间的一种无声对抗。他的行为,似乎在对周围的人说:“我的学习,我有我的方式。”
进入教室后,气氛的异常让薛盟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同学们的目光聚焦,利奇文欲言又止,这一切都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胡志业的突然出现,让利奇文退缩,也为薛盟与校方之间的直接对话埋下了伏笔。这一幕,仿佛是薛盟自学之路上的一个缩影,个体在面对集体时的无力与坚持,交织成一幅复杂的画面。
胡志业与薛盟的谈话,是这次事件中的一个高潮。胡志业严肃地询问薛盟请假自学一事,批评其“闭门造车”,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其天赋。这种矛盾的态度,恰恰反映了教育体系中对于非传统学习方式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学校鼓励创新和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自主性会破坏既定的教学秩序。
而语文试卷的评分争议,更是将这一矛盾推向了前台。原拟满分的试卷,因评分标准争议被扣10分,但即便如此,胡志业仍给予高度认可。这一扣分项,仿佛是规则对个体的一种“警告”,提醒薛盟,即使是在天赋异禀的情况下,也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法则。然而,这种警告背后,又隐藏着对真正才华的无奈承认。
校长顾立人特批单独考场的决定,则是校方矛盾态度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校方质疑薛盟长期请假自学的做法,担心其脱离集体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其天赋异禀,因此采取特殊安排,既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试探,试图在规则与个体之间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薛盟在考场上的表现,无疑是对传统教育规则的一次震撼性挑战。他计划半小时内完成所有科目,后调整为1小时以避免过度张扬,这一举动本身就充满了对效率与速度的极致追求。监考阵容的强大,包括校长、教务主任等,以及华淑等优生的主动加入挑战,都使得这场考试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学业评估,成为了一场关于学习方法、效率与成果的公开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