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番市的梅雨季来得格外温柔,秦明站在解剖室窗前,看弟弟培育的蒲公英在玻璃上投下细碎的影子。这些从北极带回的种子,如今已在法医中心的花园里长成一片白色绒毯,每当有风吹过,绒毛便会飘向停尸房的方向,像在为每具无名尸体献上最后的安魂曲。
“秦科长,市郊渔场发现异常。”实习法医小林抱着卷宗推门进来,年轻的脸上带着困惑,“十二尾鲈鱼的鳃部嵌着荧光颗粒,检测报告说……像是生物膜的碎片。”秦明接过报告,荧光颗粒的光谱图让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太平洋底见过的深海齿轮——那是方舟2号崩塌时,随洋流扩散的纳米级基因机械体。
解剖台上,鲈鱼的鳃弓内侧果然有齿轮状蚀刻痕迹,每个缺口都对应着人类抗毒基因的碱基对。大宝凑过来,显微镜下的颗粒正自主拼接成微型双螺旋,却在接触到窗外飘来的蒲公英绒毛时,突然崩解成细碎的光斑。“它们在躲避绒毛中的抗逆基因。”大宝的声音里带着惊喜,“就像当年毒砂遇见‘母性代码’。”
下午的基因实验室,001号少年正在给新培育的蒲公英授粉,他手腕的疤痕已淡成一条细线,却在接触荧光颗粒时,皮肤下会闪过极浅的齿轮纹路。“秦大哥,”少年举起培养皿,绒毛覆盖的颗粒竟开始生长出植物根系,“它们在学习和人类基因共生,就像陈爷爷教我用海水浇灌蒲公英。”
林涛的呼叫打断了实验,他在渔场的监控里发现了可疑人物:戴宽檐帽的男人在抛洒饲料时,口袋里掉出了半张地图,边缘的齿轮缺口与太平洋无名岛的坐标完全吻合。更关键的是,男人的鞋底沾着黑色淤泥,经检测含有与深海生物膜相同的基因机械体。
“是方舟2号的残党。”秦明盯着监控截图,男人转身时露出的后颈,有个与001号少年相同的芯片疤痕,“他们在利用海洋生物传播齿轮状基因载体,试图让毒砂以生态入侵的方式卷土重来。”他突然想起弟弟的话,“蒲公英的绒毛能搭载抗毒基因,或许我们可以用自然的力量对抗科技的异化。”
深夜的物证室,秦明将蒲公英绒毛与荧光颗粒共同培养,显微镜下呈现出惊人的画面:绒毛表面的天然蜡质层正在溶解齿轮结构,而颗粒崩解时释放的基因片段,竟被绒毛吸收后转化为促进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