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港口的晨雾还未散尽,秦明的皮鞋便踩上了沾满牡蛎壳的防波堤。警戒线内的浮尸呈大字型漂在浅滩,海藻缠绕的手腕上,七道勒痕像极了沉箱案初期的作案手法,却比旧案少了三十道——仿佛凶手在刻意切割时间的齿轮,只取最锋利的七齿。
“死亡时间48小时,尸体经过潮汐的三次冲刷。”林当蹲下身,用镊子夹起死者睫毛上的荧光颗粒,“不是普通海沙,是实验室级别的二氧化硅微球,用于海洋养殖的水质监测。”她突然注意到死者舌尖的紫斑,形状竟与滨海湾海底舱室的共振装置相同。
解剖室的无影灯照亮了尸体背部,三十七处鱼鳞状的角质增生沿脊柱排列,每片“鳞片”的纹理都对应着沉箱案中齿轮片的齿纹。秦明的手术刀划开胸腔,心脏表面缠着半透明的生物膜,膜上的血管走向构成了北斗七星的图案——与首案现场的步幅轨迹完全吻合。
“这不是自然形成的。”秦明用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发现膜内嵌入了微型齿轮状的金属片,“和海底舱室的克隆体模型一致,属于周明山基因实验的改良版。”林当调出dna报告,瞳孔骤缩:“死者基因97与陈立匹配,但多出了深海热泉生物的基因片段。”
下午的海洋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王博士指着培养皿中的偏顶蛤:“这种贝壳十年前就因沉箱混凝土的化学污染灭绝,直到三个月前,有人在滨海湾深处投放了基因改良的幼苗。”他展示监控截图,投放者穿着印有“37:00”字样的防水服,后颈的朱砂痣在潜水灯下发亮。
“潮汐的规律是凶手的作案时钟。”林当在白板上画出月相图,“七道勒痕对应一周七天,鱼鳞角质增生对应潮汐的七种形态,而舌尖的共振装置图案——”她突然指向窗外的退潮线,“今天的潮间带,会出现三十七个这样的紫斑死者。”
秦明的手机在此时震动,殡仪馆发来消息:停尸房的三十七号冰柜自动开启,里面整齐码放着七具同样症状的尸体,每具的后颈都刻着新的摩尔斯码。当他将代码输入沉箱案的齿轮坐标系统,所有红点竟连成了“秦明”的拼音字母。
“凶手在定制死亡。”林当摸着死者手腕的勒痕,突然发现每道勒痕的深度都对应着秦明的解剖刀尺寸,“他在模仿你的手法,用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