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水库的冰层在二月的寒风中发出细碎的爆裂声,秦明的脚印碾碎薄冰,手电筒光束掠过浮尸青紫色的手腕——七道勒痕边缘嵌着极细的骨瓷碎片,与沉箱案初期的钢丝绳截然不同。“死亡时间72小时,冰层保存了完整的皮肤纹理。”林当蹲下身,镊子夹起死者睫毛上的霜晶,“不是自然冻结,是液态氮急速冷冻后的结晶。”
解剖室的暖气与室外的严寒形成双重考验,秦明的手术刀划开死者后颈的灼伤,露出指甲盖大小的金属齿轮。当他用磁铁靠近齿轮,金属表面显形出微缩的滨海市地图,三十七处红点围绕着水库坐标。“和周明山克隆体的植入物同型号,”林当比对数据库,“但齿轮材质是骨瓷,成分里含有人骨灰。”
病理报告在打印机吐出的瞬间,秦明的指尖骤然收紧——死者胃内容物中有少量混凝土碎屑,却混着珊瑚虫的共生藻。“这种藻类只存在于深海热泉区,”他望向窗外的冰面,“而水库的水温常年低于零度,死者在遇害前24小时内,一定去过海底舱室的废墟。”
林涛的视频通话在此时接入,监控截图里,戴兜帽的身影在水库管理处搬运液氮罐,兜帽边缘露出的后颈皮肤下,齿轮状的金属轮廓正在低温中泛着蓝光。“面部被ai换脸技术覆盖,”林涛的声音带着挫败,“但步态分析显示,与沉箱案第三个克隆体完全一致。”
解剖台上,死者的手指突然抽搐,指甲缝里掉落半枚骨瓷齿轮。秦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齿纹内侧刻着“37:00”的镜像文字——与陈立潜水刀的刀柄刻痕相同,却多了道血色的删除线。“凶手在否定沉箱案的循环,”林当调出基因检测报告,“死者基因中同时存在人类、克隆体和深海热泉生物的片段,这是周明山实验的终极融合体。”
凌晨的基因实验室,培养皿中的珊瑚虫突然集体发光,荧光轨迹在玻璃上勾勒出水库的三维地图。秦明的手机震动,收到条匿名短信:“第38次钟摆,在骨瓷齿轮的裂缝里。”附带的定位指向滨海市殡仪馆的骨灰存放室,37号柜的锁孔,正是齿轮状。
当两人闯入存放室,37号柜的骨灰坛正在低温中凝结水珠,坛身刻着与死者后颈相同的灼伤图案。林当轻轻旋开坛盖,骨灰中埋着枚骨瓷齿轮,齿纹间卡着半张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