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科考船“珊瑚号”的医务室里,秦明的手套按在死者冰冷的腕骨上,七道勒痕间嵌着粉色的珊瑚碎屑。“死亡时间96小时,”林当举着放大镜观察死者眼睑,“结膜下出血呈齿轮状分布,和沉箱案后期的次声波损伤一致,但致伤物是活的——看这里。”她用镊子夹起眼睑内侧的透明丝状物,在冷光下显形为微型珊瑚虫触手。
解剖室的无影灯穿透科考船的摇晃,秦明的手术刀划开死者胸腔,心脏表面覆盖着层共生藻形成的荧光膜,纹路竟与滨海湾海底舱室的共振装置完全吻合。“这种藻类能接收次声波并转化为生物荧光,”他取下样本放入培养皿,藻类突然聚合成齿轮形状,“和周明山实验中植入克隆体的基因片段同源。”
林当的手机震动,海事局发来紧急通报:“南海三座珊瑚岛的生态系统异常,珊瑚群正以齿轮状排列,中心坐标指向‘珊瑚号’的航线。”她调出死者的航海日志,最后一页用珊瑚粉写着:“第38次共生,在齿轮的年轮里。”字旁画着与秦明体内纳米机器人相同的混凝土颗粒。
“凶手在利用珊瑚的生物特性延续共振。”秦明盯着培养皿中逐渐枯萎的藻类,突然发现其细胞核内有微型齿轮状的金属包涵体,“周明山的基因实验早已渗透海洋生态,这些珊瑚虫就是活的共振元件。”他的指尖触到死者后颈,那里的皮肤下,珊瑚虫正沿着当年沉箱受害者的朱砂痣位置筑巢。
凌晨的科考船甲板,林涛的卫星电话穿透暴风雨:“国际刑警在公海打捞起周明山的实验日志残页,提到‘珊瑚齿轮计划’——用基因改造的珊瑚虫编织生物共振网络,以海洋为介质传递次声波。”秦明望向舷窗外,海面的荧光珊瑚群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每簇珊瑚的分支都形成齿轮的齿纹。
“他们要让整个南海成为沉箱的共鸣腔。”林当指着死者手腕的珊瑚碎屑,“七道勒痕对应珊瑚的生长周期,而珊瑚虫的触手,就是微型的钢丝绳。”她突然注意到死者的航海图上,三十七处珊瑚岛的位置正好围成齿轮,中心坐标正是当年沉箱案中0号沉箱的海底坐标。
解剖台上,死者的手指突然抽搐,指甲缝里掉落的珊瑚碎屑在培养皿中自动排列,显形为“秦明”的拼音首字母。秦明感到一阵眩晕,体内的纳米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