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才刚刚接纳了第二批三千九百户,距杨振预定的目标还远着呢。
同时,征东军左翼军、右翼军、中后军的大规模整编集训工作,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
眼下虽然兵源充足,但是征东军扩编绝不是拉壮丁,想要完成全军新编营头的集训,尤其是全军新编营头的装备和弹药补给,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也是杨振为什么要让杨珅率领右翼军掷弹兵团营以及炮兵团营,走海路往盖州的原因。
除了让他们在途径旅顺口的时候,可以短暂回家看看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到旅顺口大后方完成新增轻重火炮以及各式弹药装备需求的补给。
至于编入右翼军的各个营头,除了火枪团营的枪械弹药等装备之外,其他营头的军械装备,在登船离开之前,一律留给中后军总兵府来做统一调配。
因为东江岛、云从岛上的枪炮和弹药产量依然有限,无法满足征东军突然一军变为三军的大扩编和大量新兵入营集训的消耗。
所有这一切,都在影响着和制约着杨振的决断。
当然了,就算不考虑以上所有因素,杨振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挡住多尔衮的议和之谋。
因为朝廷的蓟辽督师洪承畴在辽西,辽东总兵锦义伯祖大寿在辽西,多尔衮绝不会放着他们不去联络,而单独联络自己。
既然如此,那就将计就计好了。
反正多尔衮需要时间,自己也需要时间,最多耗费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已。
至于说最终会不会弄假成真,比如说朝廷方面真的昏了头,在这个节骨眼上同意议和,然后给了多尔衮称帝后的大清国一个喘息之机,对此,杨振倒是完全不担心。
因为在原时空之中,在大明输掉了辽东决战之后,当时最该借助议和来赢得最后转机的大明朝廷,都没有同意与清虏议和。
而且在原时空中,时任兵部尚书的陈新甲,就是因为与清虏议和事泄,引起朝野士林激烈反对,才被崇祯皇帝推出来,做了替罪羊,处死了。
如果说以原时空崇祯十五年辽东战场上极端不利的形势,京师负责与清虏议和通款之大臣都是如此下场的话,那么完全可以预见,以这一世辽东战场上的形势而言,即便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