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也很惊讶,一脸诧异地道:“宫里拿明联储的宝钞来用啊。皇上,刚才臣不是说过了吗,此宝钞非彼宝钞,面额写的是一两库平银,它就值一两库平银,不会折价的。
内帑放进明联储的银子,只不过转成宝钞在用,这笔银子本身不会消失——顶多只是从内帑银库转移放到明联储的银库里去罢了。”
“哦……”朱翊钧放心了一些,想了想,又问道:“那你这次拢共打算凑多少?”
“至少两千万,最好三千万。”高务实回答道。
“为什么是这个数?”朱翊钧问:“我是说,这笔钱够吗?”
“按照我大明的经济规模而言,那肯定是不够的,甚至是远远不够。不过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咱们眼下主要是打个基础、立个规矩,先把根扎在这儿,日后慢慢生发也不迟。若是一开始就贪大求全,难道真要倾家荡产去干?”
“那眼下这两三千万凑齐之后,你觉得主要能解决哪些问题?”朱翊钧又问。
高务实答道:“并不是为了具体解决哪些问题,现在的关键是建立制度、培养习惯。如果非要说解决具体问题,那么打个比方:这次咱们能凑三千万,这三千万准备金放在这儿,就算为臣谨慎一些,至少也能发行四千万宝钞并保证这些宝钞币值稳定……”
“如果人家不信,拿了宝钞就来找你兑换现银呢?”朱翊钧看来还是很担心。
高务实平静地道:“那就兑给他们,来多少兑多少。”
朱翊钧诧异道:“那咱们手头这三千万不是都出去了吗?而且你发了四千万,这还不够兑呢!”
高务实笑道:“怎么可能都出去?这四千万里头有多少是咱们自己拿着的?光我京华就占了一千万,只要京华不兑,臣不是来多少就能给他们兑多少?况且……皇上您也要拆臣的台吗?”
“我当然不会……”朱翊钧摆手道:“但你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城门立木?”
“皇上英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城门立木。”高务实忽然严肃下来:“只要撑过这段草创时期,凡是来兑现银的人,臣都一分不少地兑给他们,久而久之大家就会相信,无论他们手里有多少宝钞,都可以随时从明联储兑走现银,那么宝钞的地位就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