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当然不是只修个城池、修个王宫之类就完事了,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显然没有前途,多半只能成为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在包括黄芷汀、高孟男乃至刘馨等人在内的大量京华内部高层人士建议下,高务实也开始调动资源,夯实定南的产业规模。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产业转移就是把金港造船厂打包搬迁去定南,只留下最基本的修船业务,同时加大对京华定南造船厂的投入,定南造船厂遂成为京华造船厂的第三个分厂。
莱州、钦州、定南三大造船厂的分布拉开了万里之遥,是不是就没有内部竞争了呢?当然不是。虽然三大造船厂的内河船只建造的确按照地域划分了“任务区”,如莱州造船厂负责整个大明北方省份的内河船只建造、钦州造船厂负责整个大明南方省份的内河船只建造、定南造船厂负责整个南疆地区的内河船只建造,但这一划分只规定了内河船只,是不包括海船的。
海船的建造标准远高于内河船只,使用年限也更长(虽然因为使用环境的原因经常需要大修小补),所以在一个看似比较远的地方买船其实并无太大影响,这就可以互相竞争了。
原本技术力量最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莱州造船厂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但后来钦州方面靠着广西优质且廉价的木料逐渐追赶,夺走了不少市场。
紧接着是定南造船厂的异军突起,该厂的特点是不仅也有物美价廉的好木料,而且因为本身最靠近南洋,所以还对京华的一些船只具体部位进行了设计制造上的微调,使其更加适应南洋海况。
这一来,莱州和钦州两大造船厂都感受到了压力,于是莱州方面连忙调整思路,开始搞出针对黄海、东海、日本海况进行微调的产品,也就是把主要业务目标放在了“北洋系”。
钦州造船厂一看不妙,好家伙,你们一个针对北洋,一个针对南洋,我钦州难道去喝西北风?那肯定不行啊,我也得有我的特色才行,要不然吃啥?
于是钦州造船厂开始冥思苦想,最终找到了一条路子:我主打全海况适航性!换句话说,我的最终产品虽然在北洋不如莱州船,在南洋也不如定南船,但它们在北洋胜过定南船,在南洋胜过莱州船,最适合那种做一条龙贸易的——比如多段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