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做法无异于进步克扣资。大官员对此敢怒而不敢,于是纷纷把郑和下西洋当成了降薪的出筒。
这样一来,在众官员的诛笔伐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瞬间就成了“劳民伤财”之举。到了正统元年,内阁以年幼的英宗之名义,命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明初的下西洋贸易此方才正式落幕。
正因有此前车之鉴,高务实搞海贸才非要拉上一大批人一起搞——明面上京华的主要“合伙人”是勋贵集团,但暗地里还有许多由高务实“代持股权”的实学派官员早已参与其间多年。
按照高务实地观点,参与的重要人物越多,不仅他在朝中面对的压力就会越小,而且由于这些人哪怕不办工厂、农庄,仅仅在其家乡或者势力范围内采买货物,也能强有力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所以,高务实在海贸这一块从来不吃独食,别说勋贵和实学派官员了,江南的勋贵和财阀、海商也同样可以加入京华的商队一起出航(但是之前说过,京华是要收一定比例护航费的)。
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自然是让海贸惠及更广泛的民间,让更多人看到海贸的好处并受到海贸的良性影响,从而拉动贸易搞活经济。
而皇帝想要搞内廷贸易船队,虽然暂时来看其规模当然有限,可是从长远上来说就有极大隐患了。
就问一点:皇帝的贸易船队要不要交税?如果不交税,久而久之,其他需要缴纳海关税的船队如何能竞争得过皇家船队?要知道,因为海贸的利润高,高务实定的海关税可是整个大明朝最高比例的直接税。
那么,能不能让皇帝也交税呢?理论上来说是不能的,这就好比皇庄、皇店的收益都是直接由内帑接手而与户部无关一样。如果皇家有了贸易船队,也一定不会有户部什么事,一切经营活动及收益都将由内帑自行负责。
以上这还是皇帝不搞贸易专营的情况下,如果哪天皇帝说某种商品只能由皇家船队特许经营,那几乎就是要复刻下西洋导致的问题了。
所以说,正是由于皇权在理论上没有边际,所以很多事不得不防微杜渐,一点苗头都不能有,有也一定要及时扑灭。
高务实其实一直认为,皇权这个权力,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强力,但一定要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