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详的皇帝自我造谣。
那么,当谣言四起的时候,当政者又是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的呢?就如刚才王家屏所言,“历代治谣之法无外乎数种”。
首先便是通过严刑峻法打击制造和散布谣言者。比如西周厉王时期,厉王找到卫国的巫师去监听群众,如发现有不利言语,则把他们杀掉——这便是王家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来历。而秦朝时,秦始皇也曾下令:“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谣言诽谤者族诛。”
不过这种处置刚才王家屏也评价过了:“最是无用甚至有害的。”
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在社会安定时,对谣言的处置都会稍有放松,“广开言路”成了最通常的做法。
比如汉文帝即位后,对朝政加以整治,就下诏废除了诽谤妖言罪。他还在诏书中特意解释,说朝廷设置有进善言的旌幡和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木牌,其作用就是让进谏者畅所欲言,讨论治国平天下的事。
然而现在的法律却规定议论是非会被当做传播荒诞不经的言论,并以此治罪,这会使得群臣无法将心里的话说出来,皇帝也不知道自己的过失,这是不可取的,因此他要废除这一条规定。
另外,汉文帝还在诏书中针对百姓解释说百姓有时互相邀约集结诅咒皇上,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倘若他还有别的言论,官吏又认为他在诽谤。然而汉文帝认为,这只是因为小民的无知,因为无知而被判死刑,他认为这很不可取。
到了诏书末尾,汉文帝还特别强调“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即对他们不予治罪。可以说,汉文帝的陵寝连绿林赤眉都不敢去挖,那的确是有原因的。
至于最后王家屏所说治理谣言“最善者,则莫过于‘听歌谣于路’。”这法子也是汉朝的旧法。
这里说的其实是通过采纳谣言中的民意,来对腐败进行打击。据《三国志·魏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魏书》记载,汉灵帝时期曾下诏“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意思是让三公举报政绩太差以至于使老百姓作歌谣批评的那些官员,并对这些官员予以罢免。
显然,这就不同于秦朝对待谣言严苛的制度,汉朝的做法是绝不能一棒子打死,反而要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