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二百三十一章 放大镜与大眼怪(3/5)
那作甚,宫中琉璃可不少。”

    马恩慧疑惑地问道。

    朱允炆笑了笑,说道:“那日在马府时,戴院使阅览药方已是十分吃力,想来是眼力有所下降,朕打算去琉璃厂试试,能否找打一面镜子,也好增强下眼力。”

    马恩慧转头看了看妆奁方向,道:“臣妾这里有两方上好铜镜,也不见有增强眼力之用。”

    朱允炆知道那龙凤铜镜,照人是清晰可见,但这里的清晰,相对后世的镜子而言,还是差了几个档次。

    “等朕回来,看看能不能打一面镜子,到时候送给皇后。”

    朱允炆含笑出了坤宁宫。

    古代虽然极少有后世透明玻璃,但琉璃还是有的,精美至极,堪称瑰宝。

    明代的琉璃发展,与皇家建筑工程息息相关。

    明初,琉璃厂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但随着南京京师与中都凤阳建设,琉璃厂开始在南京、凤阳等地聚集。

    南京聚宝山附近,更是出现了琉璃七十二窑,兴盛一时。后来朱棣打造大报恩寺,其中九重琉璃塔的五彩构件,便是在聚宝山烧制。

    朱允炆并不需要去聚宝山,在通济门城外,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琉璃官窖。

    只带了双喜、顾三审两人,朱允炆一身便服融入烟火民间。

    东水关外的扇骨台俨然成为了一座小型城镇,朝廷预先拨付了灾民一个月的收入,其手中多少有了些银两,加之有些灾民手中还有存余,便不再领取朝廷救济粮,去粥棚的人家逐渐少了。

    户部卓敬提出,朝廷给灾民提供一个月口粮,一个月后准其以低价购买“灾粮”,以取消所有粥棚。

    朱允炆同意了卓敬的意见,但要求保留两座粥棚,以照顾孤寡老幼。

    走过扇骨台,清水塘的另一侧,便是一座官家琉璃厂窑,主要负责给宫里烧制琉璃、青瓷器、陶器等,陶器又以绿、黄、褐、黑等色琉璃为主。

    朱允炆进入其中,厂官王洋携管事行礼,待参观窑厂烧制琉璃之后,朱允炆不由感叹:“流云漓彩,美轮美奂。”

    琉璃是艺术品,价值不菲,制作工艺复杂,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完成一样精美的琉璃,有时候会耗费半月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