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二百八十五章 皇家中央钱庄(2/5)
就泡沫了?

    阳光下的泡沫,是彩色的,好看是好看,可它一触即破……

    对于财政来源问题,王安石是有着清醒认识的,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用后世的话解释,就是税收取之于百姓,用之于百姓。

    很多朝廷,都践行了前半句话——取之于民,至于后半句话,一言难尽……

    税收是取之于民的最关键手段,至于是学商鞅行重税,还是学孔子“敛从其薄”,这就需要看情况了。

    可无论什么时候,在财政支出方面,这些思想家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

    量入为出。

    《管子》云:“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主张“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唐代杨炎主张:“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量入为出,几乎成为了每个朝廷户部的基本理念。

    可问题是,量入为出也需要结合实际。

    大明自推行革新之后,不仅释放了百姓生产积极性,还将官田、免税田、藩王田、道僧田等等纳为征税对象,其结果便是户部税银的大幅增长。

    别看现在黄子澄为难,不愿意出钱,实际上户部的钱多得是,甚至连夏税银都没有花完,这种守财奴式的财政,并不合适。

    过多财富积累在国库,看似不错,实则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聚敛过多,资金的不流通,导致社会财富下降;再比如冗费,有了钱,却没有计划好怎么花,遇到什么事,就支出一点,一些完全没必要的支出不断出现。

    理想的朝廷朝政,应该是收支平衡,多花一点不碍事,少花一点也不碍事,但绝不能存一大堆,不花了……

    眼下正是商业发展的好机会,朝廷不花钱,如何刺激商品流通,如何购置百姓余粮,如何促进消费?

    百盟书

    朱允炆认真地对黄子澄等人说道:“户部之财,分配得当,方可有利于大局。朕准备命六部,以运作所需,提出年度银两预算,户部核查把关,以预算为准控六部开支,你看如何?”

    黄子澄思索良久,又与卓敬、夏元吉商议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