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人,怕是没什么好下场。如果去了,那自己多少年之后才能回京师?想要荣华富贵,什么时候是个头?
该死了薛禄!
就在纪纲犹豫的时候,袁岳站了出来,高声喊道:“我愿为天子守护国门,愿御敌于国门之外。无论是南疆还是北漠,东海亦或是西塞,只要朝廷命下,我愿往!”
纪纲脸色有些苍白,武状元、武探花都表态了,所有人都将目光看向自己这个武榜眼,如果再不表态,就真的失去了一切的可能。
好汉不吃眼前亏,先顶不过去这一阵子再想办法。
纪纲无奈,十分不甘心,但还是将场面做足了:“我命乃朝廷所予,当为朝廷效命,为皇上分忧,戍边杀敌,是我等本分之事,何必纠结,我纪纲,愿入边地!”
穆肃感觉血脉喷张,见纪纲也答应,不由上前一步,喊道:“我亦愿听从朝廷命令,前往边关!”
氛围就是这样,不去的就是怂货,被人鄙视,去的都是英雄,为人称赞。虽然这些人之中有不少怂货,但在这种公开的场合,在领导面前,怂货也是不可能怂的。
铁铉很满意,竟无一人选择留在京师,那些未中式的武举人,也都同意前往边关,事情到这一步就好办了,剩下就是考虑分配到哪里的问题了。
武会试没有中式就安排工作,也不是朱允炆的首创。
在原来的明代历史中,戚继光就参与过武会试,结果考得不理想,按理说,应该背着包袱回登州继续当自己的明威将军,指挥佥事,可惜他运气太好,赶上了庚戌之变。
朝廷一看,鞑靼在城外,武举人在城内,兵又不够,那就武举人来凑吧,于是武举人不举石头了,转而去打鞑靼,等鞑靼抢完东西跑路了,这些武举人也就被派到了边关磨练。
朱允炆不允许鞑靼、瓦剌跑到北平城下扛粮食,抢人口,所以想着这一科武举人,别管成绩好坏,中式与否,想从军杀敌立功的,最低授予小旗,去边疆练一练,万一出个戚继光的前辈,那不是赚大了?
铁铉让众人各自回住宿的地方,然后去中军都督府找徐辉祖,商议哪些人去南面,哪些人去北面,西北好像也有些不稳定,应该安排几个人过去。
在铁铉与徐辉祖写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