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文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一十九章 剩下是自己的(2/5)
    一引可获工本米一石。

    按照一个灶户一年制盐三千二百斤来算,合八引,也就是八石米,折合下来是四两银子。一年四两,一日折合十文钱多点。

    考虑到一天十文钱实在是太少,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又给出规定:

    一引给工本钞二贯五百文。

    折合下来,一个灶户一年得工本钞二十贯。按照洪武中期的标准,一年二十两银算是不错了,可问题是,工本钞不是银两,是宝钞,宝钞最初是值钱的,但一年一年贬值,还是那二十贯宝钞,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已经缩水了许多,折合成银两也就十一二两。

    一年十几两银子,看着不错吧,毕竟有人说,五两银子够寻常百姓家吃一年的了。但问题是,种田的害怕天灾,这弄盐的也害怕天气变化,晒盐,煎盐,都需要看天气,如果天气不好,这个月的盐课没有达标,你是需要拿银子出来的,别说我下个月补,没门。

    至于少了一两价值的盐课为什么收你两,你就不需要多问了,毕竟上门一趟也需要路费不是,动动嘴巴,吓唬你们两句也浪费心神,有时候还得抢下钱袋子,挥舞下棍子,多累啊。

    还有海潮问题,死了几百个人,可盐场的总盐引数量是不能少的,咋办,你说能咋办,死人没办法干活,活人可以干活,你们多干几个时辰不就行了?

    不想熬夜啊,行,给钱就看不到你睡觉,不给钱继续干活。

    钱是你的,但不一定总在你手里,这就是盐政,这就是盐场,这就是灶户。

    一来二去,这群灶户就真的成了叫花子,当再也搜刮不出来油水时,也就只剩下了愤怒的暴力,比如鞭打,于是逃亡的人越来越多。

    盐场每少一个人,待在盐场的人就多一份活。至于工钱,还是原来那些,毕竟死人的钱,你拿也不合适啊。

    穷困,天灾,剥削,逃亡。

    活多,更累,更逃亡。

    活更多,想逃,想死。

    恶性循环,如同一条锁链,勒紧了无数人的脖子,让人想要窒息。

    朱允炆从灶户嘴里了解了太多太多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问题,也明白了灶户是多艰难的一群人。

    “这里有灶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