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福斯特产生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症状,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席勒推测着说:“可能并不是在他得知了献祭仪式之后,而是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他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拮据,但是他的母亲很爱他。他的母亲虽然很爱他,但是又没有能力改变生活拮据的情况。”
“这就导致他产生了一种非常复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也爱自己的母亲,可另一方面他也怨恨自己的母亲,没办法给自己更好的生活。”
“这种心态其实很常见。有钱人的后代抱怨自己的父母工作忙,穷人的后代抱怨自己家里没钱。不过这都是一些普通的牢骚。要演变为激烈的心理斗争,一定会有导火索。”
“比如,他可能因为贫穷而受到歧视和欺负,或是因为家庭的局限,错过彻底改变命运的机会。从那之后,恨意战胜了理智和道德,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着。”
“可是,对于母亲的爱和依赖是真实的。年深日久的感情不可能这么快就动摇。一面是根深蒂固的爱,一面是汹涌澎湃的恨。这两种激烈情绪的对撞,哪怕是成年人也未必能承受得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根本无从抵抗。”
“为了解决这种复杂的矛盾,孩子通常会选择分离两种念头。当他接受母亲的照顾的时候,就由爱母亲的那面主导;当他因家庭贫穷受到欺负的时候,就由恨的那面主导。”
“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两种情绪下的人格培养出不同的行为模式。爱的那一面在母亲面前当乖宝宝,恨的那一面则偷偷给母亲找麻烦。”
“时间一长,行为上的割裂自然会带来意识上的割裂。爱的那一面主导身体的时候,恨的那一面就躲了起来。这导致两方的记忆也不共通了。”
“然后,两方都觉得,自己的身体里面多出了一个人,要和自己抢身体的控制权,进而就开始了斗争。”
“如果说,亨利是恨的那一面,福斯特医生就是爱的那一面。他们两个的斗争,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只是彼此都没有意识到。”
“福斯特医生可能更早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因为相比于恨意这种极端情绪,爱意的包容性更强,行为能力应该也更强。他的人格是更早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