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嘀咕起来。
一对街头娼妓听完音乐会后,分享着交响乐的奏鸣曲式结构?见鬼了!!
这报道写上去不是打《事件报》之前的脸么?
“对了,那个副题什么的,圆号和双簧管的对话,你们知道它们在哪吗?”他有些不甘心地再次寻到一个角度。
如果这人“导赏”背得头头是道,到头来连乐器谁是谁都分不清楚,这也算是令人笑掉大牙了。
“啊,这个东西好难记,好容易弄混。”女郎感叹道。
“您说说?”
“圆号在最后面定音鼓的前面一排,中间小号的左边,双簧管在最前面那排管乐,和长笛一排,它在右,长笛在左。”
记者闻言,眼睛瞪圆。
见到对方的表情,右边的女郎语气更疑惑了:“范宁先生在曲目单上画了交响乐团的乐器分布图呀,您把它收好,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看两遍就熟悉了…”
小胡子记者:“……”
在4月15日音乐会散场的最后时分,《事件报》前期收录的所有“市民采访”言论,于实况“跟踪报道”中全军覆没。
批判较为猛烈的那波声音,一夜之间诡异地全部消失了。
而在4月底、5月中旬、5月底的后三场“生而爱乐”音乐会中,听众发现曲目单里不仅依旧附着导赏和交响乐团分布图,还添加了更多的“小知识普及”!
比如告诉听众,常见的快板、小快板、行板、广板和柔板有什么区别,大概是什么速度,又大概在多乐章作品中如何分布;
告诉听众开头先主题再副题,后来连接句结束句,这叫呈示部;中间戏剧性强,各种主题变形转调,这叫展开部;后面主题副题重现,调性统一起来,这叫再现部。这种常见的结构叫做奏鸣曲式。
以及常见乐器的音色性格;
常见舞曲体裁的听感和发源时间地点等等……
这些劳工听众们累积的常识越来越多,觉得交响乐越听越有意思,而且互相交流感受时还能头头是道地分析上两句。
连权威媒体们都开始觉得自己之前的“理性分析”文章好像有点问题了。
这不是封建时代,这是工业时代,帝国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