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邃晓者,或者是不一定拥有直接力量、但含金量更高更稀缺的艺术大师‘新月’”
不过首演前夕如果再能挖掘出一些线索,会让自己应对起来更主动点。
那也得看天气,加上运气。
从起居室出来后,范宁再次匆匆折返工作岗位,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去。
不过,这座钢铁城市的天气似乎不是很给面子,或许是因为工业污染,或许是受到这个季节东北部赫格敦海域的洋流和台风影响,接下来的日子要么是阴天或暴雨,要么短暂的晴天也晴得不是时候。
直到首演日前一天的7月19日,上午才彻底放晴。
11点50分,他从排练大厅回到起居室,打开观景阳台的斜式天窗,再次撑坐在的木地板上,打量起《山顶的暮色与墙》和《第聂伯河上的月夜》来。
阳光洒在身上暖意融融。
可也不知道具体要干什么,这一下思考直接就到了12点过2分。
于是范宁意识到一个问题。
正午之时是中午12点没错,但不管有没有阳光,这也只是一个瞬间的时刻。
如果这是前置条件的话特殊操作或解读提示,短需要秒,长则几分钟,而12点的时刻转瞬即逝,不管长短都来不及。
那如果说是以12点为中心的一个时间段呢?也感觉不对,这样的话多长算有效?前1分钟?后5分钟?前后半小时?
或许,“正午之时”只是一个指代?
当等了两周的“机会”在一瞬间又白白过去后,范宁反而捕捉到了一丝这样的合理性。
最近这段时间,虽然日夜在忙,但他也一直在思考该文本的解读方式。
预言,即在未来某时或某一条件下发生的事件。
当然,失常区带出的那个预言本身位格过高,当下暂且不论。但文森特如果用这个文本作为什么线索提示的话,用“正午之时”的条件或方法去满足“日落月升”,就很合理了。
“‘午’的含义在历史上发生了漫长而丰富的变化”
“最初它的诺阿语词根,表示的是一种类似‘杆子’或‘棒杵’的工具,加上特定前缀后就动词化为‘用杵杆去捣’,分化为图伦加利亚语